***阿里市值大縮水「一哥」讓位騰訊***
身為中國電商傳奇的阿里巴巴,在去年9月以超過2300億美金的市值上市,上市首日更較發行價上漲38%,也同時造就了軟銀的孫正義先生成為新一代的投資之神,獲利近3000倍。
這一切可以從中國網路業的興起講起。在2008年時,中國網路普及率僅為22.6%,在過去六年以年複合增長率14%的速度在去年底達到49%,其中,手機上網人口更以年複合30%的增速從39%的普及率提高到了86%,光是手機與網路擴張紅利,就足以支持中國巨大的網路業市場。
若要更細分下去來看,中國網路人口在過去六年增速最快的則以網路購物、網路支付、旅行預訂的網民規模增速最快,達到六年年複合增長30-50%不等,其次為搜尋引擎、網路求職、即時通信與博客的15-20%,再來為網路遊戲、音樂、視頻的10-15%。
然而,這個成長在今年上半年始見趨緩,僅剩網路支付人口增速較去年底還有17.9%的增長,其他都落至個位數,而阿里的主要戰場,網路購物部分則僅有3.5%的人口增加。
當然,阿里的增長趨緩,除了整個市場的鋼性增速趨緩外,也與不少其他因素有關,而最主要的就是來自其他電商的競爭。從阿里近期的營業費用大幅提高而侵蝕到獲利就可窺見,儘管把持著超過一半以上的市佔率,在面對自建物流的京東、主打時裝的唯品會、專精化妝品的聚美優品等各新興電商的各方競爭壓力之下,阿里仍不得不開始向消費者低頭。
而被視為阿里在中國網路業中最大的對手:騰訊,雖然非電商起家,一開始的主業未與阿里有直接的競爭,但靠著網路遊戲所帶來的現金流與QQ、微信的客戶黏性、高時間佔有率,也開始建構自己的網路生態圈,前陣子甚至天價入股京東15%股權,擺明了企圖從阿里手中搶奪更多的消費者。
我們都知道,網路業本身的供需模型是逆向的,需求曲線不會因為邊際效用遞減而呈現負斜率,反而會因為更多的使用者而增加邊際效應而使得需求曲線呈現正斜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無法用一般的評價模型去評價網路公司,而我們也常常能看到網路公司不惜成本也要搶奪市佔率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使用者數量為王的產業,最後將贏者全拿。